央廣網三明12月18日消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福建省三明市是全國集體林區改革試驗區、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區。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市繼續圍繞“林權”作文章,不斷探索林權價值實現機制,既讓青山常綠,也讓林農得利,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2020-12-18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12月的閩中山區,雖寒風陣陣,卻是滿目蒼翠。
上世紀80年代,三明市就推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業股份合作制改革,實現讓利于民。2002年,為擺脫林權不明晰造成的亂砍濫伐等困局,三明市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做到還權于民,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永安的洪田鎮洪田村于1998年在全國率先把山分到戶,被譽為“中國林改小崗村”。
洪田村支部書記曹桂富:經過分山到戶,村民也很自覺,砍一片造一片,種木頭當菜來種。在我們村里,人均收入百分之四十多是靠林業。
隨著國家2016年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許多林農手握林權證,擁有明晰產權的森林資源,卻無法將其轉化成為致富的途徑。這些“動不了”的林地,也成為了“矛盾林”。
三明市林業局局長劉曉彥:以前就是林業貸款難、貸款貴,銀行不愿意給你貸。我們進行了林業金融改革,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林權的按揭抵押,還有一個就是普惠林業金融。
今年7月27日,三明市永安聯社洪田信用社成功發放福建省首筆生態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洪田鎮馬洪村將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作為抵押物,向農信社申請貸款13萬元,專項用于回購個私所有的天然林面積135畝,年利率5.65%,貸款期限15年。
洪田鎮馬洪村村民賴興益:錢投下去了,錢又拿不回來,木頭又不能砍。這樣解決下非常好,天然林不砍也是好事,對后代真的是正確的。
三明市通過創新盤活林權金融價值,把金融引入千家萬戶,使山林真正變成搖錢樹,實現了林業“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全市累計發放各類林業信貸140.7億元,占全省1/2以上。下一步,三明市將繼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不砍樹也致富”的新路徑,既讓社會得綠,也讓林農得金。
來源:央廣網
作者:萬存靈、王逸群、張子亞
編輯:劉欣